台灣在2021年家犬家貓數量總計已超295萬,超過0-14歲的幼年人口的284萬,在這麼龐大的數量下,醫療需求應該更被重視。
同時台灣於2021年執業的獸醫師達5486人,獸醫寵物比已達(1:537),比新加坡(1:2543)、英國(1:2374)及美國(1:3072)的比例都還要多,在獸醫數量充足的情形下,應該要讓一般民眾都有機會讓自己的毛孩受到平價醫療照顧。
對於飼主來說,除了飼料費之外,最令人苦惱的花費就是醫療費,單次動輒數千,長期動輒數萬的費用,除了不同家診所收費不同不透明,一般民眾更無法判斷是否合理。雖然各縣市獸醫師公會均制定收費標準,但是公會公布的收費標準僅供參考,沒有強制性。
我們主張應該要從台北市做起,設立公營的動物醫院,就像動物版的台北市聯合醫院,讓所有的毛孩爸媽,都有最平價的醫療院所可以前往就醫。讓每個愛自己毛孩的爸媽都能醫治自己的毛孩,讓每個家庭不用面臨在經濟與家人生命之間殘酷的決定。
台灣自從2017年施行流浪動物零安 樂死政策之後,至今沒有足夠的配套措施,源頭的問題沒有解決,各地流浪動物數量繼續成長,導致各地方的收容所爆籠,地方收容所無論是空間還是人力都遠遠不足,讓第一線人員心力交瘁,動物生活環境糟糕。
同時流浪動物的問題沒有解決,除了動物們持續在受苦,民眾們在爬山、河濱公園散步、騎車、開車遇到突然衝出的浪浪,都有可能會有危險,這些政府沒有做好的事情,不應該讓全民讓動物來買單。
以犬隻來說,母犬一年可以生兩胎,一胎6-8隻,幼犬年紀達6-8個月又可以再生,如果沒有被結紮,數量會數十倍百倍的持續成長,這也是除了政府的源頭管理(寵物登記、家犬家貓結紮、棄養問題)沒有做好之外,為什麼這麼多年即使長期安樂死了上百萬隻動物,數量還會持續增加的原因。
我們主張應該從台北市做起,建立TNVR的專責團隊,用科學方法從源頭解決,並且負責任的把每一個環節做好,保障浪浪的生命安全,並且讓流浪動物的數量不再增加。
每年全台動保機關總共平均接獲約15萬件通報案件,虐待動物的案件也有一年兩千件,但截至今年四月,各地全國負責動保案件稽查的動保檢查員只有167人,他們除了要負責動保案件的稽查與申訴,還要推廣動保教育、貓犬結紮,人力極度不足。
不只如此,因為現在沒有專責的動保警察,在警察辛勞的日常勤務已經滿檔的情況下,動物相關案件的通報又更會被排擠。
【動保檢查員方面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