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車通勤族大多處於相對的經濟弱勢,政府應該給予更完整的補貼,免除公車族的經濟負擔。同時公車也是改善交通的重要大眾運輸,透過免費可以加強鼓勵市民搭乘利用。
台北市民公車搭乘意願一直無法提升,與公車的搭乘體驗有關,而最常被提起的糟糕體驗,就是過勞公車司機的情緒失控、粗魯駕車行為。
各家客運公司長期勞檢不合格,過去市府卻始終放任不管,甚至釀成了撞死人的意外仍不知悔改,將司機當成免洗筷,形成徵不到公車司機的負向循環。唯有透過堅定站在勞工這一方,從影響補助的評鑑分數下手,才會讓業者有意願改善。
司機不過勞,也才能要求司機的服務品質。服務品質提升了,乘車體驗便會上升,自然搭乘率就會提高。
台北市的汽機車停車位明顯不足,就連住宅區內都沒有適當的停車空間,導致違停泛濫。政府卻一廂情願想用「難停車」來鼓勵大家搭乘大眾運輸,但我們反對「靠製造痛苦來影響行為」的政策思路。
事實上,在長期停車位不足的情況下,台北市的公車搭乘率也沒有提升,難停車只是讓大家大量違停,佔用騎樓、 人行道和車道,製造了許多延伸的問題。
透過都市更新,我們將在台北大量增設停車位,並且廣設停車彎式的機車停車格,使機車不再需要騎上人行道。違停減少了,交通就能更順暢。
除了廣設停車位,我們也主張市有停車格、停車場,應該免收停車費。很多人都會假想開車族相對於機車族,是一群有錢人,但並不盡然。有許多開車族只是因為工作或家庭需求,不得不開,經濟條件上並不真的比較寬裕,但在市區洽公,往往停車動輒上百,是很大的負擔。
柯市府講「使用者付費」,想藉此提高市府的財源,但事實上是從小老百姓身上挖錢,增加市民負擔,但其實對市府的歲入幫助不大,就算取消,也不構成影響。
過去有所謂「長期佔用停車格」問題,但會認為「佔用」,其實正是因為停車格不足。當停車格充足了,大家都能停,自然就不存在「佔用」問題了。
檢討市區道路從「車種分流」改為「速度分流」,開放內側車道,將禁行機車塗銷,讓機車不再需要被擠在外側車道上,受公車、違停所苦。
當機車不再被要求靠邊行駛,人行道便可以拓寬,而拓寬的人行道自然就有空間可以設置臨停彎和公車彎,讓原本會擋住車道的公車和臨停可以閃避,原本會因此堵塞的交通自然會變得順暢。車道表面上變小了,但實際上卻更優化了。
將現有的標線依照國際水平優化,能夠減少道路事故,也能使塞車的情況有所改善。
有些道路體質上就是過於狹小,只能透過都更重建後,建物退縮來使道路恢復理想寬度。同時都更使垃圾變成大樓集中管理,因此垃圾車不再需要在路上緩行給市民追,對交通也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檢討台北市人行道規劃,增加路口人行道外推、行人庇護島的設置,減少行人曝露在車道上的機會。同時路口進行行穿道退縮與種種規劃,確保行人安全。
優化標線型人行道,不再是「只在馬路上畫線」而已,應該移除變電箱、電線桿、指示燈等障礙物,並且整平、保持連續性,確保用路人走起來安心。
疫情期間其實證明了遠程工作是可行的,如果有更多人可以居家辦公,不但可以省下許多通勤時間,可以用於休息與進修,路上也會減少許多通勤人潮,整體社會的運作都會更好。
想靠捷運解決內科交通問題是緩不濟急,但捷運線的完善依然是必要的,我們應該儘速完成規劃好的大台北捷運網,好使搭乘大眾運輸的意願更高,也可以節省許多通車族的時間。
內科,甚至是台北市許多地方的塞車原因,都源自於「通勤」。市區的房價太高,內科員工住不起內湖,大家只好往外移居,所以上下班時間國道全部塞爆回堵。
只要能在市區內提供大量、平價的青年住宅和社會住宅,讓大家能夠在工作地就近租購,整個台北市會減少非常多的上下班車潮,交通問題自然就解決了。
讓內科員工就近住在內湖,內科交通自然順暢。